青年参与新时代中国外交的获得感

频道:科技创业 日期: 浏览:11670

  从大一开始,怀着对公益事业的热情,袁誉畅加入了支教社团,到乡村地区和农民工子弟学校支教。当时,“国际组织”对她来说还是个遥远而模糊的名词。2015年她加入了浙江大学国际组织精英人才计划,2019年成为浙大国际组织与国际交流专业第一届学生,她才对“国际组织”有了更多了解。2021年她进入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实习,直观感受到国际组织对需要帮助的人群是多么重要。

  袁誉畅了解到,为了向因气候、疫情、冲突等原因流离失所的难民提供粮食救助,WFP工作人员活跃在全球各个角落,“在没有路的地方修路,在没有桥的地方架桥”。3个月实习期结束后,她希望对WFP有更深入的了解,因此又申请延长了实习期。

  2022年硕士毕业后,袁誉畅再次向WFP投了简历,并成为WFP正式员工,协助推进和落实中方参与的粮食援助项目。“我非常喜欢这份工作,所以又回到了这里。”

  像袁誉畅这样一毕业就入职联合国机构的案例,过去在中国相当少见。袁誉畅的经历,是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的一个证明。正如《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指出的:“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青年‘走出去’的道路越来越宽,沟通合作的‘朋友圈’也越来越大。”

  青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领导者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青年事务专家高鑫记得,她刚加入UNDP的时候,整个联合国系统都没有专门的青年事务部门。2018年9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起联合国青年战略“青年2030”,这是联合国系统青年工作的重要里程碑。从那时起,联合国机构的青年工作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

  “这些年,我感受特别深的一点是,不管是联合国还是中国,都越来越重视青年发展了,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转变和趋势。”高鑫说,如今全世界都将青年视为可持续发展事业的核心,认为应该充分发挥青年的优势和力量,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UNDP的宗旨,则是通过提高青年能力建设促成积极改变。“这叫‘授人以渔’,用英文表述就是work for and with young people——我们不但要为青年做事,而且要与青年共事。”

  在联合国人口基金(UNFPA)主管郑浩然看来,联合国的青年工作宗旨是“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再通过他们的力量将更多的利益相关方结合起来,推动实现共同的使命和愿景。因此,UNFPA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是对青年进行领导力培训。

  作为世界经济论坛(WEF)可持续发展与中国合作伙伴关系专家,宋莎认为,青年的创新能力非常强大,这种能力在“快鱼吃慢鱼”的年代尤其重要。近年来,气候变化成为越来越热门的全球性话题,可持续发展从最初的宏大愿景转变为高速发展的产业,WEF北京代表处的人数也增加到十年前的3倍。据宋莎介绍,WEF正在与清华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为学生可持续项目创业提供支持。WEF还联合全球十余所顶级高校成立了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鼓励学生和青年为气候行动积极发声。

  在“走出去”呼声推动下,中国青年相继走上国际舞台,向世界推广中国在可持续发展工作中的经验。

  2019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在纽约总部召开,联合国人口基金推荐的杨与真、吴蔚、龚婷,与世界卫生组织中国健康特使易烊千玺一道,鼓励青少年选择健康生活方式,呼吁世界关爱留守儿童;2020年,全国青联推荐的“光盘打卡”行动创始人柳济琛,成为中国第一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青年领袖,在全球范围推广中国低碳生活;2022年,青年开发计划署推荐的听障青年石城川,在新加坡举办的青年共创实验室峰会上,分享了用AI技术帮助听障人士实现高效沟通的经验,呼吁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当代中国青年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承担起领袖角色。他们更愿意在重要的国际平台上发声,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和政策建议。”高鑫说,“人们已不再把青年看作一帮小孩,而是真的能够改变世界的一个群体。”

  青年是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传播者

  参加工作之前,高鑫参与国际交流的经验其实屈指可数。2014年她刚开始工作时,带领一个和她同样年轻的团队,参加了在中国召开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会议。“当时完全谈不上游刃有余,不知道该如何在这些场合开口。”比如,茶歇环节本该是极好的社交机会,但当时没有一个中国青年主动上前与“大咖”们攀谈。

  如今,高鑫在联合国从事青年发展工作已经有8年。她现在明显感受到,中国青年在国际场合的存在感和重要性比过去都提高了许多。他们越来越乐于争取走上国际舞台的机会,从自己的视角向世界讲述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在这一转变的背后,当然是随着中国发展而日益强烈的自豪感。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作为中国青年,如何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在“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项目专员徐舒雯看来,关键是要“到场”。

  2017年,徐舒雯参加了在鄂尔多斯召开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当中方代表介绍植树造林的艰辛工作时,很多外国人都深受触动。有人说:“如果不是参加这次会议,我们不知道中国在防止荒漠化方面做了这么多。”这让她第一次意识到,“中国的声音还没有被世界听见。”

  2019年,徐舒雯来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巴黎总部实习。她发现,中国虽是UNESCO头号会费国,但在联合国的代表性还有待提高。例如,截至2020年11月,UNESCO在全球有403个NGO咨询伙伴,其中只有4家来自中国。回国后,她得知中科院与32个国家37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ANSO,旨在推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便辞去原来的工作加入ANSO,一心推动ANSO获得UNESCO伙伴地位。

  申请UNESCO咨询伙伴地位的工作看似简单,实则极其复杂繁琐。从准备材料到提交,这个过程就用了半年时间。今年6月,ANSO收到了回信,UNESCO同意授予ANSO咨询伙伴地位。令徐舒雯没有想到的是,回信并非套用万能模板,而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专门为ANSO“量身打造”的。时至今日,她还能清楚地复述信中的一字一句:“相信新的伙伴关系能推动双方在南南合作领域和科技创新领域的影响力,希望双方在更多领域继续寻找进一步合作的机遇。”

  “我们一直在说话语权,但只有深度参与国际事务后,你才能了解别人在做什么,才有建立联系和发言的机会。”徐舒雯说,这也是扩大中国民间组织对外话语权的途径。

青年参与新时代中国外交的获得感

  “到场”之后,还要“开口”。高鑫意识到,要在国际场合讲好中国故事,首先需要了解听众是谁,讲述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其次是逻辑清晰,用最简短最干练的语言把最想表达的内容表达出来;第三,是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和心态,通过自己的角度讲述自己的故事,而不是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别人。郑浩然则认为,参与国际事务,还要了解国际事务的规则和国际关系背景,知道谁是参与者、谁是利益相关方,做到“知己知彼”,方能“事半功倍”。

  青年是新时代全球治理的参与者

  在郑浩然看来,鼓励中国青年走出去,亲身了解其他国家的发展状况,有助于拓展他们的眼界,或许还能改变他们的人生。

  2018年,郑浩然远赴塞拉利昂,从事青少年教育工作。她发现,在这个西非国家,别说发展,许多民众连生计都成问题。当地新生儿和产妇的死亡率也居高不下。回国后,她发现UNFPA正在招人,“这不正是我想要做的事情吗?”她申请加入了UNFPA并工作至今,在心理和生殖健康领域助力青年发展。

  “有些学生没考上名校,就觉得人生完了,整个人处于低迷状态。在他参加UNFPA项目、跟我们去了欠发达国家后,受到很大的冲击,觉得世界上还有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使命感和斗志就一下子上来了。”郑浩然说,在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意识到,不一定非要考上“985”和“211”学校才有发展,每个人都有改变世界的潜能和机会。

  宋莎对可持续发展一直很感兴趣,持续关注和研究这个领域。她认为,发自内心的热情才是青年参与全球治理的基本素质,青年应该找到自己关注的赛道,因为“只有热情才能让一个人保持学习心态,当你积累到具备一定资质的时候,就能脱颖而出,抓住属于你的机会。”

  越来越多的当代中国青年,正在勇敢地走上国际舞台,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建设共同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他们同时也见证和参与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正如《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中指出的那样:“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青年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认识世界、融入世界,在对外交流合作中更加理性包容、自信自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文利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9月13日 04 版

【编辑:黄钰涵】

推荐阅读:

逸仙电商旗下完美日记荣获“2022湾商全国品牌”称号

食品加工制造板块跌1.63% 绝味食品涨3.23%居首

*ST同洲说明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系列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