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经销商变局:京东故人左玉洁接掌河北,段秀峰回归山东?

频道:科技创业 日期: 浏览:18302

  澎湃新闻记者 周玲 范佳来

  格力电器断供原河北区域经销商事件又有新进展,接盘河北市场的新公司已经出炉。

  8月25日,澎湃新闻记者获悉,珠海桓格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珠海桓格)已经获得格力电器授权,可以在河北省地区所有渠道使用格力旗下的“格力”“大松”“晶弘”三个商标,同时规定不得经营“格力”、“TOSOT(大松)”、“晶弘”以外的产品。

  这也意味着,珠海桓格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获得了在河北地区开展格力电器相关产品的授权,取代之前的经销商河北新兴格力电器销售有限公司。珠海桓格获得授权期限为一年,从2022年8月22日起到2023年8月21日止。根据约定,该授权期满即行终止,珠海桓格若需继续授权需重新办理手续。

  澎湃新闻记者没有看到格力电器授权书的原件。不过,河北当地渠道也确认了上述消息。珠海桓格获得使用1215686、6369151号“格力”商标、8191506、8191504号“TOSOT(大松)”、8639210、8639207号“晶弘”商标。

  截至澎湃新闻记者发稿,格力电器还未对此事作出评论。

  珠海桓格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是谁?

  天眼查信息显示:珠海桓格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位于广东省珠海市,是一家以从事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为主的企业。注册资本1.8亿元,法定代表人左玉洁。

  珠海桓格仅有两个股东,大股东江苏赛夫绿色食品发展有限公司,持股51%;另一家持有剩余49%股份的股东珠海桓格贸易有限公司。天眼查显示,其疑似实控人为上海鋆鉴企业管理中心(出资人为童炜)。

  其中,江苏赛夫绿色食品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赛夫食品”)总部位于江苏宿迁,法定代表人也是左玉洁担任,公司注册成立于2016年4月6日,注册资本22121.2121万人民币。公司官网信息显示:公司定位是成为全球品牌全渠道首选服务商,其合作的品牌横跨家电3C、食品酒水、化妆美容、母婴等众多领域。

  根据天眼查,江苏赛夫食品的大股东为江苏赛夫贸易有限公司,持股比例72.3%。江苏赛夫食品历史股东中,有刘强东和章泽天,退股日期为2020年8月6日。4天之后的8月10日,刘强东和章泽天退出了江苏赛夫贸易有限公司股东序列。

  左玉洁是何人?公开媒体报道显示,她曾在京东有过任职,京东方面回应澎湃新闻称,目前没有名为“左玉洁”的员工。

  但从江苏赛夫食品的参股版图看,该公司与京东存在不少联系。

格力经销商变局:京东故人左玉洁接掌河北,段秀峰回归山东?

  左玉洁担任的法定代表人的另一家公司——江苏京赛酒业发展有限公司,江苏赛夫食品持股35%,天眼查中介绍,“江苏京赛酒业发展有限公司致力于全国名优酒类品牌销售和运营。目前,公司承担茅台酱香系列酒全线产品在京东商城自营渠道的经销与服务工作,更是茅台集团百年品牌‘王茅酒’的全国品牌运营商。”

  江苏赛夫食品还是润京信息科技(江苏)有限公司的控股股东,实控人也是上海鋆鉴企业管理中心,而润京信息科技正是“京东酒世界”的运营方,根据京东酒世界官网介绍,京东酒世界是由京东集团投资的全渠道酒水零售企业。

  8月25日,澎湃新闻记者拨打江苏赛夫绿色食品发展有限公司电话,工作人员表示,公司确实在珠海成立了桓格公司,主要做格力产品销售,但没有正面回应该公司是否属于京东系的提问。

  就江苏赛夫食品和京东关系,澎湃新闻记者向京东求证,京东方面表示,不清楚相关状况,不予评论。

  河北当地知情人士分析认为,随着当前局势的明朗化,格力电器与原河北经销商之争会在未来交接完成后在销售层面上划清界限。原河北代理商负责人徐自发将会把大部分精力转移到飞利浦空调上。

  正当河北市场爆发纠纷时,有消息称格力山东原经销商段秀峰于近期低调回归格力。有经销商透露:“段总在山东单独开发新的市场和渠道,已经在市场上开始招兵买马,计划投入10个亿,年度任务是30个亿。”

  天眼查信息显示:今年7月26日,山东格力电器销售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其背后两家股东分别为山东红四月控股集团和山东格力电器客户服务有限公司,这两家公司股权穿透实控人均为段秀峰。

  段秀峰也曾是格力电器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销商。2019年段秀峰和格力电器分手,随后格力电器在山东重新组建新的公司,替代段秀峰的红四月控股集团。此后,段秀峰相继成为美的空调、奥克斯空调的山东代理商。

  格力电器近年的渠道改革,打破了原有多层代理经销的模式,使得原来总经销商利益受到一定影响。这导致山东和河北两大颇有实力的经销商先后与格力电器分道扬镳,而如今段秀峰的回归也耐人寻味。

【编辑:刘阳禾】

推荐阅读:

推动变革:维谛技术Vertiv探索ESG与技术的交集

拼多多现金大转盘活动是真的吗? 有什么技巧?

发展十余年仅百亿规模,这一小众医疗险靠“降价”能否打开增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