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首年即大幅亏损,瑞浦兰钧$瑞浦兰钧(HK|00666)$成为2023年锂电池上市公司亏损王。
2月29日晚间,瑞浦兰钧发布盈利警告称,预计公司在2023年净亏损18亿-20亿元,2022年同期净亏损为4.5亿元。
这已经是瑞浦兰钧连续第四年亏损,公司在上市当年的亏损已达到前一年的四倍之多,甚至远超过去三年亏损总和。
对于亏损额大幅上升,瑞浦兰钧在公告中表示:2023年度,公司产品价格跟随锂电池原材料价格下行,而原料价格下降需要一定周期才能传导至销售成本;部分下游客户回款周期延长,导致应收账款减值准备金额增加;生产经营规模扩大导致的管理费用增加;新产品研发费用增加。
此次巨额亏损属于意料之中,瑞浦兰钧在2023年公布的招股书中就已给出预估,表示公司将在2023年继续亏损;并同时预测,公司将于2025年实现盈利并产生经营现金流入。
进入2024年,储能行业的“冰火两重天”态势仍在延续,市场规模持续高增的同时,厂商竞标价格持续走低,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落实到财报表现中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在此局面下,凭靠“烧钱”一路走到上市的瑞浦兰钧,在业绩表现上仍未出现过多积极信号。储能市场加速分化的局势,正在进一步凸显。
上市首年巨亏,造血能力不足仍是短板
瑞浦兰钧由青山集团在2017年创立,主营动力和储能电池,是业内早先布局“动储结合”策略的电池厂商。
站在瑞浦兰钧背后的青山集团,是全球第一大镍生产商。青山集团目前持有瑞浦兰钧超过60%的股份,既是瑞浦兰钧的供应商,又是其重要的下游客户。
背靠“世界镍王”,瑞浦兰钧业绩增长迅猛,在成立短短六年的时间里,便成为储能领域的一匹黑马。
瑞浦兰钧的迅速起势,更少不了青山集团的持续“输血”。瑞浦兰钧2023年公布的招股书显示,2020-2022年,瑞浦兰钧从青山集团及其关联方收到的贷款金额分别为4.64亿元、52.7亿元和21.84亿元,3年累计超过80亿元。
但即便有这些背景光环加持,仍未让瑞浦兰钧实现盈利,缺乏“造血能力”已成瑞浦兰钧的一大增长痛点。
瑞浦兰钧采用“动储结合”策略,近年储能电池业务已成为重要的创收来源,目前已在营收占比中超过六成。
根据公司招股书数据,从2020年至2022年,瑞浦兰钧动力电池产品营收占比分别为74.2%、46.5%、31.7%;而储能电池产品营收占比分别为20.1%、40.7%、57.4%。2023年上半年,储能电池营收占比已达65.5%。
从市场表现来看,瑞浦兰钧的储能电池市场排名也高于动力电池。
根据高工产研储能研究所(GGII)发布的2023年中国电力储能锂电池企业出货量数据,瑞浦兰钧位列第五名,居于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和海辰储能之后。
而在动力电池领域,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瑞浦兰钧在动力电池市场的装机量排名则均位于国内第十名,难以跻身头部之列。
“采用多业务布局的策略,也是企业抵抗风险的表现,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但这意味着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研发资源,这也是容易造成亏损的原因。”储能领跑者联盟副秘书长李炎明说。
既然动力电池市场难拔头筹,瑞浦兰钧在储能电池领域加大发力,但仍未有财务指标向好的迹象,这也足以说明储能行业的竞争态势已十分严酷。
“拼低价”成了瑞浦兰钧的市场厮杀策略,也同时成为公司长期亏损的原因。
瑞浦兰钧并没有掩盖这一事实,公司曾在招股书中明确表示,业绩亏损原因包括“储能电池产品的亏本出售”。但对于2023年的巨额亏损原因,公司未提及低价策略的影响。
在业内人士看来,瑞浦兰钧长期都有“低价换市场”之嫌。2023年下半年,一张“市场三四季度抛货行情”的网传照片在业内引发热议,照片显示电芯市场三四季度低价抛货,其中指出瑞浦兰钧将以所有厂家中最低的0.25元/Wh价格,抛售40万片280AH库存电芯。
李炎明告诉36碳,目前不排除一些强制配储的项目场景,会出现低价中标的现象。这一问题正在被改善,很多招标文件中已明确规定使用年限、衰减率等要求。对于工商业、用户侧储能场景,就对质量风险更加敏感,客户愿意为有更久质保、更好品质的产品支付溢价,所以一昧打价格战已经不灵了,综合性能才是决定性因素。
真锂研究创始人、总裁墨柯表示,根据生产节奏,电池企业的产品出货与碳酸锂原料之间往往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差,在碳酸锂价格处于上行通道时,这个时间差能够让企业有更高获利空间,也存在推行低价策略的可行性。但2023年以来,碳酸锂价格一直在跌,且跌幅较大,再按原有思维方式去做事只会让企业陷入麻烦中。
与此同时,瑞浦兰钧仍然计划扩大产能,预计2025年底达到150GWh以上。从产线折旧改造、新建产线的角度看又是一笔巨额支出。
回顾瑞浦兰钧前几年的财务表现,公司已经连续多年增收不盈利。在2020年至2022年,瑞浦兰钧净亏损分别为0.53亿元、8.04亿元和4.51亿元。若加上2023年的亏损情况,瑞浦兰钧这四年的净亏损金额将超过31亿元。
储能行业虽在近两年创造了不少“造富神话”,但瑞浦兰钧的亏损却未停止,且仍在扩大。
马太效应凸显,洗牌期加速到来
储能市场提前步入洗牌期,已成行业共识。瑞浦兰钧的巨亏并非特例,孚能科技也在近日发布的业绩预告中表示:公司2023年净亏损17.7亿元。
从上游来看,2023年上游电池级碳酸锂价格的持续下滑,是加剧市场波动的主因。2023年,碳酸锂价格从年初的高点50万元/吨,下跌到10万元/吨区间,全年整体跌幅超过八成。
锂价下跌直接影响电芯价格水平,储能市场招标价格几乎腰斩。瑞浦兰钧、孚能科技这两家公司也都提到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对毛利率的显著影响。
尽管行业内卷加剧,但仍有头部企业在挣到了钱,甚至更多。
根据近期陆续公布的企业财务预告,宁德时代预计2023年度归母净利润为425亿元至455亿元,同比增长38.31%-48.07%,这是宁德时代净利润首次超过400亿元。比亚迪预计2023年盈利290亿元到310亿元,增长74.46%-86.49%。
宁德时代$宁德时代(SZ300750)$和比亚迪$比亚迪(SZ002594)$都走“动储结合”路线,无论是在哪个领域,两家企业都稳占行业Top2的位置。
“在行业内卷的大环境下,对头部企业其实相对更有利。大家都在拼价格、去库存,但头部企业因为上游材料采购量大,往往可以拿到相对低的价格。市场资源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集中,他们也就有更大的获利空间。”墨柯说。
他表示,当前电池市场鱼龙混杂,质量事故不在少数,下游客户更关注产品寿命、售后保障,倾向于有规模、有品牌的专业厂商,进而造成“强者恒强”的局面。
储能市场的马太效应已愈发明显,给电池厂商的两极分化态势按下加速键。
李炎明向36碳表示,理论上讲,储能电池赛场如此火热,应该培养出更多新玩家,去瓜分头部企业的市场份额。但目前来看却呈现相反局面,这说明后起之秀的综合能力并没有跟上,在市场实际验证中还没得到广泛认证。
另一大现象,则是储能行业长期存在的“冰火两重天”局面。外界看上去一派火热,但内行人则叫苦不迭,市场供大于求、产能利用率低等问题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不完全统计,2023年中国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21.5吉瓦/46.6吉瓦时,是2022年新增投运规模的3倍。
虽然储能装机规模持续高增,但市场参与主体的增速更快。市场再火热,也难抵僧多粥少的局面,必然造成产能过剩。
CNESA的数据也指出,受供需关系影响,2023年储能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50%左右,造成产品库存升高,电芯产能扩张速度远超市场需求释放速度。
不少行业人士都指出,储能产能过剩周期会比前几年的光伏行业更惨烈,市场洗牌之势已成定局。
实际上,寒意早已蔓延到所有厂商,几家头部大厂虽然还未出现财务危机,但也陆续开始“勒紧腰带”,寻求降本增效之策。近期已有多家电池大厂接连传出降本措施,比如宁德时代正在梳理产线资源以推动降本,比亚迪旗下弗迪电池也在内部通知,敦促团队继续降本。
几天前,蜂巢能源还被曝出正在大规模裁员的消息,引发行业关注。
“眼下储能市场仍处于供过于求的阶段,企业还是需要想办法度过寒冬。好消息是电芯价格的下探幅度已经不大,预计有望在今年三季度后回升。当前行业也正在向大容量电芯过度,这对技术储备的厂商来说是有增长机会的。”李炎明说。
如果以2025年才能实现盈利的推测来看,瑞浦兰钧还要在“烧钱”的路上再博一年。在更加严酷的储能赛场,瑞浦兰钧能否迎来曙光,仍充满诸多不确定性。
文 | 吕雅宁
编辑 | 苏建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