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六年两位数增长,东中西部各有看点,R&D经费投入背后的我国科创图谱

频道:科技创业 日期: 浏览:8529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8月31日,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公布了《202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21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R&D投入强度持续提升,基础研究占比明显提高。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对研发投入的拉动作用明显,但中西部地区也在保持增长态势,在科技创新赛道上奋起直追。专家表示,实现科技创新发展各项规划目标、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仍需付出艰苦努力。要继续保障R&D经费投入总量稳步增长。

连续六年两位数增长

《202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R&D经费投入总量为2.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增速比上年加快4.4个百分点,连续六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从投入规模来看,我国R&D经费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从增长速度来看,2016-2021年,我国R&D经费年均增长12.3%,明显高于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发达国家2016-2020年的增速。”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首席统计师李胤说。

从活动主体来看,企业研发投入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和高校这三大执行主体R&D经费分别为21504.1亿元、3717.9亿元和2180.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2%、9.1%和15.8%,企业R&D经费占全国的比重为76.9%,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以央企为例,企业不断重视研发经费的投入。7月22日,国新办举行的上半年央企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央企业研发经费投入3786.2亿元,同比增长19.7%。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不断提升,显示出我国企业在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科技创业研究室副主任金爱民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央企尤其要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中的支撑性、引导性、骨干性作用,攻破关键核心技术。较于全球领军的科技企业,央企尤其是科技型央企的研发投入强度仍有待提升。

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今年占R&D经费比重为6.50%,达到历史新高。其中,高等学校是基础研究经费投入的第一主体,2021年,全国高校基础研究经费为904.5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对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增长的贡献率达51.3%。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鹏认为,高校是培养研发型人才的基地,为社会源源不断提供研发型人才和基础学科人才。“高校研究成果的落地转化,更容易形成示范效应,更容易根据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进行相关研发,形成爆发式增长。”

东部地区继续领跑

分地区看,2021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R&D经费分别为18928.1亿元、5346.4亿元和3681.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6%、14.7%和14.6%。

其中,东部地区的领先优势依然明显。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有6个,分别是北京(6.53%)、上海(4.21%)、天津(3.66%)、广东(3.22%)、江苏(2.95%)和浙江(2.94%),均位于东部地区,R&D投入强度的头部效应愈发显现。

头部省市R&D经费的投入取得了怎样的成效?作为R&D经费投入强度最高的城市,2021年,北京市R&D经费为2629.3亿元。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关村(000931)示范区硕士和博士以上学历从业人员达42.3万人,是2012年的2.5倍,全市研发投入较为集中的1.9万家规模以上重点企业中,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占44.6%,企业共有研发人员90万人,研究开发费用支出合计4714.4亿元,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4.9%。

2021年,北京独角兽企业达到102家,培育和认定的“专精特新”企业2115家,拥有专业核心技术、高成长性的创新主体逐步壮大。遨博机器人、珞石机器人、思灵机器人等在协同机器人领域全球领先;天智航、华科精准成为最早获得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许可证的机器人企业;京东、美团、极智嘉基于自主移动机器人的仓储物流整体解决方案,已广泛应用于电商、零售、制造等各个行业……

而在广东省,2020年全省R&D投入强度最高的行业分别为仪器仪表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大力度科研经费的投入,带来了丰厚的创新成果。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连续两年居全球第二,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在提升创新能力方面效果显现。

中部千亿元俱乐部扩军

不过,北京商报记者也注意到,今年新增了3个R&D经费超过千亿元的省,分别为湖南、河南和安徽,均位于中部地区。

在科技创新赛道上,中西部地区正奋起直追。2022年7月,中部第一个科技创新中心落子武汉。经报国务院审核同意,科技部、发改委联合批复《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规划》。继北京、上海、粤港澳和成渝之后,武汉正式成为全国第五个科技创新中心。五个科技创新中心中,成渝和武汉均位于中西部地区。

而早在2017年,合肥就已经获批建设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中部地区唯一入选城市。合肥依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全球校友为纽带,正努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示范工程。

此外,其他中部省会城市也正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例如长沙于2021年12月宣布正式启动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提出到2035年,战略科技力量实力进入国家第一方阵。

王鹏表示,R&D投入的差异,反映的是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创新型企业发展态势,东部地区相较于中西部地区拥有更多的试点示范区、更灵活的机制和政策,这也是中部省市争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原因之一。他认为,东部地区的科创投入形成的产出,落地产生相关产业,不仅可以服务东部地区,还可以应用在内陆地区,帮助当地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R&D投入较快增长,为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科技投入由‘大’到‘强’仍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实现科技创新发展各项规划目标、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仍需付出艰苦努力。要继续保障R&D经费投入总量稳步增长,加强政府资金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鼓励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原始创新,提高创新合作水平,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扎实有力保障。 ”李胤说。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实习记者 袁泽睿

(责任编辑:马金露 HF120)

推荐阅读:

追觅科技亮相2022 IFA,全面释放智能清洁体验魅力

《追龙Ⅱ》火热上映 邱意浓化身性感“兔兔”

LPR非对称下调:1年期降5个基点,5年期以上降15个基点

关键词:中西部地区经济